您好,欢迎访问437必赢会员中心!
网站首页

我院2023年国家级一流课程《乡村振兴实践》走进苏黔两地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15:00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为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近日,437必赢会员中心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师生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依托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乡村振兴实践——城乡规划专题综合训练》,在苏黔两地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的“青春乐章”。

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师生与青岩镇新关村村民的合照。

本次活动旨在学习借鉴乡村振兴“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教育+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与路径,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篇章。期间,两校师生们对苏州特色田园乡村的代表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和比较了“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吴江开弦弓村)为起点,受费孝通先生“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精神感召,先后走访了长漾里(江南水乡湖、荡、漾周边的村庄)、树山村(山周边的村庄)以及林渡暖村(太湖周边的村庄)等。师生们深入乡村,与当地村民、游客、投资方、运营方等多个乡建利益相关群体沟通交流,全面剖析不同类型的苏南乡村在全周期振兴的策划、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等不同阶段所曾面临的挑战、机遇及解决办法。

联合工作营师生在费孝通纪念馆合影。

本次研学还深入探访了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回顾了苏州城乡发展的历程,也涉及对苏州城市更新的讨论和学习,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局视角来反思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随后,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顺利移师贵州省贵阳市。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同学们在抵达贵阳后先自行调研了青岩古镇与夜郎谷。两地作为贵阳市民族艺术、特色建筑、地方产业、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同学们在沉浸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在思考贵州基于民族特色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夜郎谷。

本次联合工作营选取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新关村作为目标乡村展开后续实践工作。新关村距青岩古镇仅2公里,区位较好,但由于缺乏外部资源和内生动力,且与周边的龙井村、山王庙村(小摆沱)等相比缺少对自身特色的清晰定位,以至于在乡建过程中显得后继乏力。为了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为新关村找准发展定位,策划差异互补的乡建路径,联合工作营师生们先后走访了龙井村、山王庙村(小摆沱)等青岩古镇周边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探访两村的过程中,师生们品味着蕴含其中的贵州乡村振兴智慧,并与“苏南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内部汇报及意见征集。

面对新关村布依族特色缺失、传统建筑风貌丧失、村民凝聚力失位、村落财力孱弱等问题,同学们并没有丧失信心,他们深入调研,探访村落的各个角落,与村民、村委会对话,探查村寨尚未被梳理挖掘的民风民俗和村庄特色文化,以期找到村庄的潜在发展动力。在缺乏资金的客观条件下,同学们更侧重寻找一个“低投入,高关注”的活动方式或景观小品作为振兴新关村的“引爆点”,通过活动提升知名度来吸引外部资金的注入,进而带动新关村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以此促进当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引导同学们思考“全域旅游”模式下新关村与周边青岩古镇、龙井村等区域之间相互引流的联动策略。经内部汇报后,同学们的思路愈发清晰,纷纷以小组为单位,以新关村自有的资源为依托,依循“针灸式激活”理论,提出了对乡村节点激活的振兴方案和活动策划案,并在过程中与村民村委积极沟通,获取了一系列宝贵意见。

“稻泽布依,水秀新关”活动。

师生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们期许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村民心中种下的种子能够有无限的力量。也许在将来,这些种子能够生根发芽,会有村民自发地组织更多关于产业营造、乡村振兴等的一系列活动,改善村庄发展面貌,吸引外来投资,让2023年盛夏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它应有的生机。活动的落幕并不是一切的结束,师生们将继续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交流,为新关村的可持续发展献策献言。他们坚信,村民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村民的内生动力始终是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根本。

437必赢会员中心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两校党委多年来坚持把立德树人的使命延续到实践育人工作之中,把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课堂教学与服务地方深度融合,创新性的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青年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图文由437必赢会员中心党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人民网

Baidu
sogou